1995年7月,为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农业科教事业,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农业部发起设立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以下简称为“基金会”)。1995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注册,2005年4月被确定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2017年3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并取得公开募捐资格。
26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和民政部的正确指导下,基金会秉持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宗旨理念,锁定农业科技教育领域,着力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培养农业农村人才上下功夫,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教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治理体制机制
基金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慈善法》《基金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度,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组织治理体制机制。现已形成了理事会为决策机构、社会专家力量为参谋咨询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基金会办公室、财务部、资金管理部三个职能部门为管理执行机构,决策、实施和监督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组织治理体制机制。基金会依据政策变化和业务拓展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有序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日益提升。经过长期建设,基金会现已形成了以基金会章程为核心,捐赠管理办法、本金运作办法、项目奖励资助办法以及党建人事财务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各类制度配套齐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顺利开展。
二、发挥慈善平台作用,多措并举扩大资金募集
基金会始终牢记使命,履行承诺,高举服务“三农”的旗帜,广纳贤言良策,发挥慈善平台作用,倾力募集国内外资金,多措并举扩大资金筹集,整体业务能力逐步提高。一是根据基金会资金运作管理办法,安全有效运作资金,努力提高资金保障能力。2012—2021年,基金会资金运作年均收益率为6%,高于基金会行业1.09%的水平。基金会近十年净资产从1.57亿元增加到1.74亿元,累计实现运作收益近亿元,为项目的持续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二是发挥慈善平台作用,开拓社会筹资渠道,多并举扩大资金募集。近十年先后与江苏仁宝集团、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出版社、广发证券、嘉吉(中国)公司、隆平高科等机构开展合作,累计募集资金1900万元,为扩大公益资助筹集资金。
三、立足推进农业科教进步,不断加大项目资助力度
基金会始终秉持全面推进农业科教进步、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念,因时因地开展项目资助。一是面向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支持了一批研究项目。基金会成立之初,就围绕支持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强的科学技术研发,设立了中华农业科教奖,先后资助了160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进入新世纪后,基金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创设了中华农业英才奖、种业功臣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项目,资助农业种质鉴定创新、品种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力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比如,中国小麦之父李振声院士主持的“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谢华安院士主持的“籼型超级稻选育及栽培体系”、张启发院士主持的“应用叶片衰老抑制基因提高水稻产量潜力”、喻树迅院士主持的“棉花特早熟优良种质材料创新”等研究成果,立足我国实际需要,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粮棉等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聚焦农业农村人才需求,培育了一批后备力量。1997年,基金会设立何康农业教育奖学金,面向中西部地区15所农业院校,奖励品学兼优的农科学生,鼓励他们学农、爱农、献身三农。目前,共有2959名学生获得奖励,累计奖励金额达710万元。这些受到奖励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坚守在农业农村基层一线,在三农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起,为贯彻落实国家对口援藏战略部署,加快西藏农牧科教事业发展,基金会又设立了西藏农牧学院农科优秀学生奖学金项目,累计奖励120人,资助金额达60万元。这些受到奖励的学生,积极投身牧区三农发展,为西藏农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围绕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树立了一批科教兴村带头人。1997年,日本协力财团理事长神内良一先生捐赠了3000万元人民币因此基金会按照捐赠者意愿设立了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资助奖励带头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农户和县乡基层推广人员,截止2021年,共有2549人获奖,累计发放奖金5198万元。2012年起,基金会先后实施了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农业教育培训优秀学员等新项目,覆盖农、牧、渔、机各行业,累计资助840人,树立了一批科教兴村带头人。这些优秀农民和基层推广人员,学得好、干得好、带得好,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基金会创新资助模式,与金融机构签署金融惠农战略合作协议,由浙江网商银行在5年内为全国十佳农民提供免息贷款1亿元,支持全国十佳农民群体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四是立足农业科技文化传播,资助了一批图书教材。推广科学技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图书仍是最为大众接受、覆盖范围最广的传播方式。多年来,基金会资助出版了《中国粮食问题研究》《动物传染病诊断学》《中国热带作物培育学》等近百种学术专著,其中《农业大辞典》《棉铃虫研究》和《草业科学研究方法》等获得国家图书奖。2005年,基金会专门设立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建设项目,累计资助优秀教材696种,优秀教材建设管理者166人。2014-2016年,为更好地弘扬农业优秀传统文化,基金会组织编写了《农谚800句》《农诗300首》和《农业物种及文化传承》等农耕文化系列书籍,面向国内外读者发行,为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基金会还资助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开展农民教育图书和音像教材的民族语言翻译出版,为推动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三年来,基金会累计资助奖励各类人员1200多人(次),公益支出3000万元,为促进科教兴农做出了应有贡献。
四、履行信息公开义务,不断增强基金会社会影响力
基金会按照《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有关规定依法履行公开义务,通过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慈善中国以及基金会网站、公众微信号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章程、机构成员、年度工作报告、项目管理办法、项目资助情况等信息。重大项目活动还通过央视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公益时报、农民日报等媒介平台进行宣传报道,在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的同时,扩大基金会社会影响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的强大就没有中国的强盛,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国的富足,没有农村的美丽就没有中国的美丽。进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踏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基金会将继续坚持架设社会慈善公益金桥、助力农业科教事业的宗旨,全面落实诚信、规范、进取、和谐的精神,坚持突出社会公益事业、突出社会发展战略、突出政府职能补位的“三突出”原则,扎根三农沃土,惠及亿万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