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3年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获奖农户代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黄金安
2021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新农人代表黄金安,时刻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唯一动力”牢记心间。
2014年,黄金安返乡创立浠水县禾溢园农场。如今,在浠水县4个乡镇11个村流转土地6300亩,并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周边农户种植粮食3万余亩。新农人牵手“老把式”,走出一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产销一体化的新“稻”路。
双季稻,指的是先种早稻、收割以后栽晚稻的双季连作方式。乡里长者说自打记事起,当地普遍种双季稻,以增加粮食产量。渐渐地种早稻没效益,越来越多农民“双改单”,一年只种植一季中稻。
不走寻常路的黄金安有自己的打算。“之所以选择回来,还是一种信念和情怀吧。”黄金安说,他毕业于原武汉食品工业学院(现武汉轻工大学)粮食工程,毕业后在长沙从事于粮食加工机械行业,看好现代农业这个方向,而浠水是全国粮油作物主产区,粮食生产大有可为。着眼于长远的粮食安全战略,要让农民重拾双季稻种植信心:“我先探出一条路,为乡亲们做个样儿。”
然而,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连续几年,早稻产量低、口感差,本地加工企业需求少,一度出现亏损。
黄金安没有气馁,背个包就外出市场搞调研。长沙米粉、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云南过桥米线、广东肠粉……他了解到,这些风靡市场的美食都是用大米加工的,主要原料以早籼稻米为主。调研发现,两广、湖南市场对早稻需求旺盛,在浠水本地卖不出去的早稻在这些地方很是畅销,单价比中晚稻还要高。
思路一变天地宽。2019年,在省市县农科专家指导下,他在基地里试种早稻(中早39,粉米专用稻)320亩,早稻收获后卖到广东、广西、湖南市场,并栽种晚稻。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依靠科技动能提高产能。
一年算下来,每亩较一季稻增产350公斤以上。种植双季稻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想扩大种植规模,仍困难重重。机插和抛秧已普及,但育秧、拔秧、移栽等环节仍需人工完成,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投入较大。两季水稻之间茬口衔接紧,抢收早稻后马上就要抢种晚稻,俗称“双抢”,稍有不慎就会错过农时,容易受灾减产。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农场里醒目的标语给出了答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智能化”。
43岁的黄金安说话语速颇快,走路风风火火。他指着农场烘干车间外码得整整齐齐的春耕备耕物资,“这一堆化肥,第二遍翻耕时播下去;那一堆是早稻种子,全部用无人植保机直播。”如今农场里,拖拉机、直播机、育秧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飞机等50多台农机设备,检修和保养停当,随时待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是种田的好帮手。”黄金安说,“操作无人机,一天可播种500亩以上;打药,一亩地只需要几分钟。”有了好帮手就可以自信地逐年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了。2021年2300亩,2022年增加到4500亩,2023年已至5000亩。
黄金安又拿出了500亩地,试验无人智慧农场。如果试验成功,他将以此为模板,推动建立200个,总面积10万亩的标准化无人智慧农场。他算过账,这样的农场,最多需要2个人经营,且劳动强度低,只需要为无人农机进行换电或加药等辅助性工作,一年收入可以达到25万。
“双早双直播”全程机械化种植双季稻技术试验成功,意味着我省成功突破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瓶颈,有利于恢复全省双季稻种植。
只有连着舌尖,田间才有奔头。这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践,给禾溢园农场带来了效益,调动了周边群众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意向种植订单达3万余亩。浠水县农业农村局采购优质早稻种子10万公斤,免费发放给种粮大户和集中连片区域。
种好粮食更要卖好粮食,这就必须提高出厂粮食的质量。为此,黄金安先后投1700多万元,在兰溪镇和汪岗镇建有粮食烘干车间和仓库,日烘干能力达到420吨。附近村民的粮食,可就近烘干。从稻田收割的湿稻谷进入工艺设计精炼的成套烘干设备,到质量达标的稻谷轻轻跳跃至运输车上,粮食全程不落地。这一生产线还将毛粮身上的杂质收集送到有机肥厂循环再利用。
经过多年摸索经营,处理好的净粮卖到了广东、湖南、湖北等地的中央储备粮库,优质的粮品让各粮库赞不绝口。
黄金安说,在国家大好政策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农业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支农组织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他更加坚定了从事“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实现了带乡亲们种好粮、卖好粮的目标,下一步如何延伸产业链,是黄金安当前思索的重点。他又踏上考察特色米粉生产线,制作鲜粉和方便米线,带动更多乡亲致富的路。他去考察湖南怀化的米粉厂,到东莞等地探寻米粉设备生产厂家,为延伸产业链条谋划一条新道路。目前,米粉车间已在建设中,期待米粉厂建成后,能和大家一起奋斗出属于新农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