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 页 | 基金会简介 | 章 程 | 组织机构 | 基金要闻 | 政策法规 | 专项基金 | 管理办法 | 研究进展 | 基金资助活动
2023年度十佳农民丨王伶俐:新农人精耕天府粮仓
日期:2024-05-15 发布单位: 作者:

  秋日时节,走进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300余亩水稻田间,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正在作业。稻浪间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一个娇小的身影在稻浪中穿梭,记者走近看,是个年轻的“女娃儿”。 

  “今年我管理的6500多亩地,水稻总产量超过3500吨。现在7台收割机下田,一天收300多亩不成问题。”女孩干脆地道出一项项数据。这位“90后”女孩叫王伶俐,她是管理着5家合作社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今年,是她经历的第9个水稻收割季。 

  2015年,大学毕业的王伶俐一心想找一份“在城里吹空调”的工作,却最终辗转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隆兴镇黎坝村,从头学起了插秧、育苗。王伶俐的返乡,与父亲的“软磨硬泡”有关。王伶俐的父亲王志全也是一名职业经理人,并创建了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14年时,王志全管理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000多亩。希望女承父业的王志全屡次劝说女儿返乡共同经营合作社,并带着王伶俐参加职业经理人培训。 

  “听了几场培训之后,我发现一起上课的人都和父亲年龄差不多大,我走到哪都是最小的一个。”王伶俐回忆道,“未来做农业如果没有年轻人,我父亲他们这一辈人老了之后,谁来种地?”王伶俐的内心开始动摇。在了解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前景和扶持力度后,王伶俐最终答应父亲返乡,但她也向父亲提了一个条件——“回来可以,但你要同意让我买农机。” 

  原来,王伶俐在培训期间了解到,崇州市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来,多地已经开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的智慧种田模式。“小时候每年父亲都要雇上百人来田里插秧,耗费人力不说,插秧速度太慢了。”王伶俐对记者说。 

  于是,返乡第一年,王伶俐便和父亲共同申请了40万元职业经理人信用贷款,买回4台插秧机。没想到刚开始作业就遇上了意外状况——“在田里插秧时,其中一台的轴承突然中途断了。”王伶俐回忆道,“当时好多人围上来看,笑话我买了‘烂机器’,还说‘毕业不找工作,非要回来,脑子糊涂’。”王伶俐迅速联系农机生产厂家沟通好维修事宜,让她欣慰的是,另外几台插秧机的作业情况较为理想:一台插秧机每天可插秧30余亩,而原来依靠纯人工插秧时,一个人每天只能插秧1亩多地,算下来,机械插秧比纯人工插秧速度快了几十倍。王志全和村民们看到了机械化作业的效果,也逐渐开始认可王伶俐的想法。在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下,王伶俐管理的几家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2022年,通过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高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她管理的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小麦、水稻总产量超过3700吨,亩产比未入社农户高出55公斤。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同时,王伶俐也从初级职业经理人“升级”为高级职业经理人,并相继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荣誉。 

  9月13日,王伶俐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欢迎大学生们。”当天上午,她参加了一场校园招聘宣讲会。“现在,我们的团队已经有10位年轻的职业经理人,最年轻的成员24岁。”王伶俐介绍,“未来,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天府粮仓看看,加入我们的队伍。这里不光有好风景,而且大有可为。” 

来源:农民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信息维护: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技术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43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邮编:100125
电话:86-10-59194457/4699/4698
传真:86-10-59194458
E-mail:casef44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