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 王康宁
我是王康宁,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多年来,我本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初心,以默默坚守耕好农机“责任田”,用辛勤劳动浇筑“农机推广梦想之花”。多次荣获“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农机推广信息宣传先进个人”、“江苏省农机科技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理想是黑暗中的一盏名灯,照亮跋涉者心中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农民的儿子,农村情结始终渗透在我的血液里。2011年8月,我毅然辞去苏州的舒适工作,考入洪泽区(2016年撤县设区)农机推广站。作为农机推广人,担负着新机具和新技术传播的职责与使命。我告诫自己要坚持下沉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并在工作中一直坚守。在三河镇四坝村插秧机出故障,机手找不到原因时,我想方设法,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在高良涧街道大户千余亩小麦种不下去时,我紧急联系了两台秸秆收集粉碎抛撒一体机,解决了大户的燃眉之急,避免了巨额亏损。经过四年的历练,我逐步成长为主持工作的副站长,负责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等多项重要工作。
2018年以来,我百余次深入田间,开展稻秸秆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集成小麦机播技术和农机深松整地还田集成小麦机播技术试验示范。这两项技术成为该区秸秆还田重要手段,改良了土壤结构,改善了稻米品质,达到稳产、高产的显著效果,受到了农户们的广泛认可。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不少困难。2018年2月,我在祥发农机合作社试验田里查看小麦长势,发现绿油油的麦田里有一处地方光秃秃的。扒开上面的泥土,我问理事长梁加祥:“这地方没有病虫害,也没出苗,是漏播了?”梁加祥回答:“机手播种时,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看麦种是否播完,查看不及时就会漏播。这问题一直困扰着合作社和机手。”回去后,我想到可以利用物理学的传感器原理,于是购买了感光传感器,尝试将其安装在播种仓的底部,报警器安装在拖拉机驾驶室,播种仓内的种子一旦播完,报警器就会发出警报声。多轮反复试验实践,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又经济实惠,成功解决了漏播难题。后来,我组织在全区顺利推广配套感光传感器播种机500余台套,大大提高了农作效率。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机收损失也是困扰广大农户的一个难题。洪泽每年因机收损失粮食近1.4万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等重要指示精神,通过积极争取,洪泽成为2021年江苏省秋粮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分赛区。我积极参与制定活动比赛方案、编写《洪泽区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挑选比赛田块、选拔参赛机手、组织机手培训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为活动顺利举办尽心尽力。此次活动得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淮安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大比武活动结束后,我更加重视信息宣传,面向全区推广机收减损技术,切实增强广大农机手“减损就是增粮”的意识,引导广大农机手规范作业,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在全体农机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区顺利实现丰产又丰收的既定目标,稻谷单产达625千克/亩,水稻总产量甚至历史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同时,全区水稻机收损失率降到2.8%以下,小麦机收损失率降到1.2%以下,挽回粮食损失近5000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不仅需要“韧性”,也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全区大力推动河蟹养殖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组织编写了《洪泽区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指导意见》、《洪泽区特色农机化生产作业技术路线》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手册》等技术规范,提出适合洪泽的农机化生产技术路线,为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十多年来,我累计参加现场指导800余次;帮助维护、调试、保养农机具500余台套;举办农机实用人才培训班30余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主持省、市级试验示范项目20余个;荣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被淮安市确定为“淮上英才计划”533英才骨干人才培养对象。
怀着对农机推广事业的热忱,对农村土地的热情,对农民兄弟的热爱,在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浇灌出更多美丽的梦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