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 页 | 基金会简介 | 章 程 | 组织机构 | 基金要闻 | 政策法规 | 专项基金 | 管理办法 | 研究进展 | 基金资助活动
积极投身探索中等农业教育改革
日期:2005-06-13 发布单位: 作者:

朱志立,1936年10月出生,高级讲师,浙江省嘉兴农校名誉校长,嘉兴市第三届人大代表。1989年和1991年先后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交易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劳动模范,1992年被嘉兴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1994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中等农校优秀教育工作者,1995年被嘉兴市政府授予“南湖俊杰”称号。

    朱志立1961年毕业于浙江省农业大学桑蚕转业,曾在浙江德清县工作5年,1966年调入嘉兴农校任教。他在农校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面向“三农”,积极探索农业中专人才直接通向农村的路子。提出了要培养“立足家庭,服务农村”的创业型人才。从1985年开始试点招收种植业不包分配班至今,累计达15个班423名不包分配生,其中已毕业了342名,绝大多数毕业生返回家乡试办家庭农场,积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帮助乡亲走致富道路,不少人被省里评为星火计划带头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这项改革试点被农业部教育司列为“七五”重点研究课题。嘉兴农校改革试点,为中等农业教育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全国中专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朱志立全身心扑在了教育改革事业上,首先他带领一班人,下基层、进乡村,跑遍了嘉兴市10个县市,几十个乡村,一家一户地调查宣传。调查中,一桩桩一件件事实说明,农村实在太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新人。朱志立决定试办不包分配班,学生不转户口,毕业后回乡当农民。学生找来了29个,他要把这29个学生留在农村,要他们成为土地的主人,成为新型的现代农民,他深知这副工作担子和分量有多重。因此,他又利用春节期间,对全班29个学生家庭一户一户地跑,一个乡一个乡地谈。1986年,他选择王健、张建琴两个学生家庭作家庭农场试点,各拿出2亩地,在田里挖沟,沟里养鱼,沟上种葡萄,葡萄中间种蔬菜,使两家很快见到收益,当年收入均超过1万元。两个试点的成功,使朱志立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提出要转变观念,把就业型变成创业型,学生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劳动。他调整教学计划,一家一户地定项目、找资金、解决技术性难题。学生农闲学习,农忙在家实践。学校教育用菌技术,学生就回家栽培;课堂讲果树种植,发给学生树苗,学生利用假期在家管理,毕业时,果树已经结果了。朱志立认为,这种立足家庭培养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的工作,干的是一个细胞工程,把家庭这个细胞搞活了,一个村有一个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就能带动周围一大片农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试办家庭生态农场的初步成功,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科研方面,朱志立主持的家蚕新真菌病的研究获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嘉兴市看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研究对抗嘉湖地区蚕病危害情况做了大量调查,发现2种新真菌病的病原菌种。

    改革为嘉兴农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国家教委、农业部及省市领导关心下,学校面貌有了迅速改变。1996年至今,学校先后被省市授予文明单位;1989年被农业部授予中等农业教育改革先进单位;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科技兴农先进学校;1993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省部重点中专称号。

    朱志立近年虽然身体不好,但依靠心脏起搏器仍辛勤耕耘在农业教育战线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信息维护: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技术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43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邮编:100125
电话:86-10-59194457/4699/4698
传真:86-10-59194458
E-mail:casef44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