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 页 | 基金会简介 | 章 程 | 组织机构 | 基金要闻 | 政策法规 | 专项基金 | 管理办法 | 研究进展 | 基金资助活动
【农耕文化】《农诗300首》——丰年
日期:2021-06-24 发布单位: 作者:

    

    

  《诗经·周颂》 

  丰年多黍多稌①,亦有高廪②,万亿及秭③。 

  为酒为醴④,烝畀祖妣⑤。 

  以洽百礼⑥,降福孔皆⑦。 

    

  【简明释义】 

  ①黍(shǔ):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或小米,亦称“稷”“糜子”。稌(tú):稻(米)。②廪(lǐn):粮仓。③亿:周代以十万为亿。秭(zǐ):数词,十亿。④醴(lǐ):甜酒。⑤烝(zhēng):献。畀(bì):给予。祖妣(bǐ):男、女祖先。⑥洽:配合。百礼:各种礼仪。⑦孔:通达。皆:普遍。 

  【古文今译】 

  丰收年谷物车载斗量,谷场边有高耸的粮仓,亿万斛粮食好好储藏。酿成美酒千杯万觞,在祖先的灵前献上。各种祭典一一隆重举行,齐天洪福在万户普降。 

  【主题新读】 

  我国古代称国家为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反映了当时农业的重要地位。人民的生存依赖农业生产,政权的稳固也要以农业生产为保障。上古的西周,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的收成在当时必然是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收,并非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此遇上好年成,自然要隆重庆祝歌颂,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丰年》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历史上,“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井田制”“商鞅变法”“摊丁入亩”“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问题演绎出了多少故事;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今世界的粮食日仍在关注着粮食危机导致的粮荒、饥饿、贫困等现象,以及由此加深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等恐慌现象。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定海神针”。粮丰国强,粮安天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无粮不稳、无粮则乱”,足见粮食问题的至关重要。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信息维护: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技术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43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邮编:100125
电话:86-10-59194457/4699/4698
传真:86-10-59194458
E-mail:casef44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