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为无患子科荔枝属木本植物,《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今名“荔枝”。荔枝是我国南部栽培历史悠久的著名果树,也是热带珍贵果树之一,素有“岒南果王”之称。中国栽培面积和产量约占世界的75%和70%,是我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高效果树之一。

【起源】荔枝起源于中国南部的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野生荔枝的发现,古籍的记载,汉墓出土陪葬品中的荔枝实物,和广西灵山县、广东新兴县和广州市效萝岗至今仍保留着古荔枝树等事实,都足以说明广东的中部和西南部,海南省的东北部、广西的东南部,是中国荔枝的发源地。1世纪后期的《异物志》,2世纪的《后汉书》,3世纪初期的《吴录》,3世纪后期的《广志》,也都把荔枝作为岒南的物产而著录,并肯定荔枝是“初惟出岭南”“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表现出野生和栽培并存的现象。海南,广西博白县、浦北县交界的六万大山,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的徐闻、廉江和化州等地,均发现野生荔枝分布,并被称为“酸枝”或“火山”。云南热带地区的西双版纳也发现有野生荔枝林图。

荔枝最早栽培的年代,据晋代葛洪所著《西京杂记》称: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南越王尉佗献鲛鱼、荔枝给高祖,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304年)说:“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一旦忽萎死,守吏坐诛死者数十,遂不复茂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越史丛考》称,“汉交趾郡的北界即郁林、牂柯为南界”,郁林、牂柯境辖今右江、左江、郁江和浔江流域,即广西南部一带。可见2000多年前,广东、广西南部荔枝栽培已很兴盛。广西浦北和六万大山南面的合浦堂曾出土过西汉的荔枝皮、核。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宋代蔡襄的《荔枝谱》(1059年)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

【传播】荔枝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他国家种植的荔枝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中国引进。中国荔枝向国外传播,始于17世纪,传入越南、马来半岛和缅甸等地。大约在1870年传入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1873年美国开始在夏威夷种植荔枝。1880年荔枝从印度传到孟加拉国。1954年广东省的荔枝首次被引入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开始了澳大利亚地区的种植。此后,许多国家开始认识荔枝并开始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