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又名桂圆,是我国南方的特产,以其果形浑圆、果肉鲜嫩、色泽晶莹、汁液甜美而见称于世。又因龙眼果实酷似古代拟想中的动物——龙的眼睛,故有龙眼之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眼龙目,象形也。”

【起源】龙眼起源于我国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在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先后发现了野生龙眼。《神农本草》提到:“龙眼名‘益智’,出南海山谷。”西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中记载:“南方果之珍者,有龙眼、荔枝……出九真、交址。”九真、交址就是今广东、广西岭南一带。3世纪西晋左思《蜀都赋》记载:“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彩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而猗猗”,旁挺龙目指的就是龙眼树。《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有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桔,皆百余本。”以上史书记载说明远在2 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就已盛产龙眼,并已引种至京都作为观赏植物。宋代时,龙眼已在泉州普遍种植。

【传播】龙眼原产于中国,大约18世纪后期,我国龙眼和荔枝一道,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的航船被带到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一些国家。1832年,罗柏的《印度植物志》中指出:“印度所有的荔枝、龙眼均由中国传入。”但目前除美国、巴西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规模栽培外,其他地方仅作为庭院观赏树种种植。

随着我国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原产于广东岭南的龙眼早已传布到广西、福建、四川等多个地区,11世纪《图经本草》就已记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表明四川等地种植龙眼树的历史至少也已有1 500多年。我国的龙眼种质资源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四川和云南等省(自治区)。